伤口是长出翅膀的地方——读《父母的觉醒》一书有感
作者:茉霏 2023-10-26 23:08:22 亲子教育

这本书是好多年前买的,到手翻开,如获至宝!

因为当时的自己真的就像《谁偷了我的奶酪》中的唧唧,穿梭在迷宫里,时而清醒,时而迷茫;时而欢心雀跃、时而痛苦焦灼。这时,导航来了,就是这本《父母的觉醒》,它指引的是一种看见,是一种方向,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觉悟!

伤口是长出翅膀的地方——读《父母的觉醒》一书有感

先说说我看见了什么。这本书一开篇,就让我看见了教育不仅仅是所谓的方法,更是一个父母自我成长,自我趋向完整,自我醒来的过程。我在做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触到最多的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孩子厌学、无法走进学校、沉迷手机网络、社交恐惧、自伤自残等等,让父母们痛苦不堪,一次次心碎又一次次拾起,那些坚持走在学习道路上的父母,为母则刚的精神令人动容。不过,走着走着就会发现,孩子不过是上天派来的使者,“问题”不过是开启父母成长的钥匙。

一个人可以做一辈子梦,是幸福的,然而,现实是总要让人醒来,从我们和孩子建立了关系那一刻起,叫醒模式就开始启动!幸运的父母,清醒度本来就高,那就比较顺利,不用孩子大动干戈;不是那么走运的父母,迷糊状态高,那孩子没辙,拼尽全力、想尽办法去唤醒父母,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所以,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带着爱而来的。所以我看见,在亲子关系里,我们每个人的双重身份,同为老师也同是学生,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我看见了每一个生命的本自具足,本就圆满,本就丰盛富足!

伤口是长出翅膀的地方——读《父母的觉醒》一书有感

再说说是什么方向。面对一个本自具足,丰盛圆满的孩子,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要停下来,不做什么?这就是方向。此时我想起了纪伯伦的诗——《致孩子》,孩子经由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孩子是具有使命的独立的个体。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不要做太多,也不要不理睬,做六十分的妈妈就好!实话,这些觉知很多都经过来自咨询家庭的验证。妈妈们尽心竭力,拼尽全力,到头来干扰了孩子的成长节奏,干扰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反而造成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所以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的本自具足、丰盛圆满呈现出来,前提是,我们相信他们。因此第三章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接纳。两个字说起来轻轻松松,然而做到无条件的接纳,真心不易。需要破除父母内心很多的局,包括父母与生俱来的自负感。所以全书的方向,就是在告诉我们,父母需要花费更大力气的地方,是修炼自己,穿越自己的所知障,把自己的完整呈现出来,而不是对孩子大动干戈,带着恐惧去证明自己而虚假完美。

最终我们呈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十三章当中所讲的,一种放下的状态、一种持有界限,又无限涵容的状态。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状态,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没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的状态!当我们自足了、自由了,面对我们的孩子,才能生出智慧来;反过来,当我们生出智慧来,我们会更自由自在。也才能给予孩子“在生活空中创造觉醒”的空间。(第四章,在孩子的生活中创造觉醒的空间)。

由做到觉,由觉到悟,最终,我们慢慢醒来。不觉醒是常态,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但是每心光明,也是没有区隔的,无分别的。读了杨定义博士的《全部的你》《神圣的你》,对本书中的后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能否做到心思沉静?我能否做到停止思想,只感觉、倾听、品味自己每一刻的状态?......我能否做到‘我就是我’,即使什么也不做,什么‘出息’也没有?我能否坦然面对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惧评判,也不感羞赧?......”如此,我们活在当下,只在当下,无思无想,无悔无惧!

看到书中第二十六页我多年前的批注,我的思索我的问号,在一路的行走中渐渐清晰,感慨那时候的自己心里就有这样的声音,就好像被掩埋的种子蠢蠢欲动,然而我并不知道它在动,它在朝向哪。

万事万物,不破不立!感恩那个来给我们破局的天使孩子,让我们收获了凤凰涅槃的勇气,破茧成蝶的力量

它就在那里,睡足了,伤口痊愈了,翅膀就长出来了,就醒了!

我是茉霏,愿每一段文字都能与你的心相遇,我在这里用心与你链接。

心链网特邀心理作家:茉霏

  • 边缘型人格障碍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裂情感障碍易怒测试多动症失认症生命的意义心理倾诉心理咨询情绪传染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疫情心理老百姓大药房正面管教躁郁症结婚的选择FM心理焦虑症测试焦虑症